中南在線8月5日消息(通讯员 周子焱 胡志炜 报道)在通城县的夏日里,有这样一个身影格外亮眼:背着沉甸甸的设备包,穿梭于沙堆镇、石南镇、隽水镇的9个暑假学堂之间。他是PP电子学院“启元计划”星火志愿服务队队员罗柏灿,人工智能學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305班学生、班级学习委员。作为团队里卖力科技课程的主力,他带着专业设备和满腔热忱,把单片机编程、3D打印这些“高精尖”技术,酿成了乡村孩子们触手可及的乐趣。

羅柏燦此次在湖北通城支教25天,覆蓋9個支教點位,他懷揣著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人工智能種子的初心,希望讓大山裏的孩子看到纷歧樣的世界。在他看來,人工智能近幾年發展迅速,幾乎革新著每一個行業、每一件事情,于是他決定將單片機和3D打印機技術帶給孩子們,期待這能成爲他們學習成長曆程中的一小步。

“最初備課時,我犯了難:單片機原理對小朋友們來說太抽象了,怎麽才气讓他們聽懂?”羅柏燦笑著回憶。作爲人工智能學院的學生,他習慣了實驗室裏的精准操作,但面對沙堆鎮暑假學堂裏平均年齡8歲的孩子,他靈機一動——把單片機編程拆解成“給小燈發指令”:“好比讓LED燈按節奏閃爍,就像給小燈‘編舞’,孩子們一下子就懂了。”而3D打印課更是成了9個學堂的“統一爆款”,沙堆鎮暑假學堂的孩子會追著問“能不能打印一個會發光的星星”,孩子們爭相想要一個獨屬于自己的模型……

對山區孩子而言,在羅柏燦心中,3D打印和單片機不僅是焦點,更是認知世界的放大鏡、表達思想的畫筆和改變生活的杠杆。它們教會孩子的不是酷寒的代碼和塑料,而是“你有權想象,你有能力制作,你與未來息息相關”。這份喚醒自我效能感的禮物,或許比技術自己越发珍貴。

在25天的支教裏,從沙堆鎮的稻田邊到石南鎮的教室裏,再到隽水鎮的社區學堂,他手中的設備包總在烈日下被曬得發燙,3D打印機和單片機套件的金屬外殼能烙手,他卻總把設備緊緊抱在懷裏,生怕顛簸影響精度。汗水順著額角滾進衣領,浸透的T恤在9個學堂的教室裏反複晾幹又濕透,他踏出的每一腳印,都丈量著通往孩子們課堂的距離。“沙堆鎮的孩子會把小零食偷偷塞進我包裏,石南鎮的學生說‘長大想造會幫爺爺奶奶幹活的機器’……”這些瞬間,讓他更堅信:科技是橋梁,能載著鄉村孩子的心聲飛向更遠的地方。

羅柏燦体现,選擇來支教,是因爲支教能讓他收獲到一些曾經從未收獲到的東西,能夠通過支教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專業能力帶給小朋友們,給他們良好的啓發,希望他們在未來能夠向著自己感興趣的偏向努力前行,也希望他們在上完這些特色課程後,會對人工智能産生更濃厚的興趣。